学校有个“17385”读书会,一些年轻教师每月指定一本必读图书,并定期召开读书会分享心得,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,不仅有助于学养的提升,更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。
他们也邀请笔者参加,但总因琐务未能如愿,不过他们推荐的书籍倒是都认真在读,也偶有一些心得。读书会第七期的书目是德国哲学家卡希尔的最后一部代表作《人论》(成书第二年他就去世了)。这本书我在20年前就曾读过,当时囫囵吞枣,一知半解。此次重读,则觉得大有收获。
人是什么?这个命题恐怕是古往今来所有思想家都在探究的,即便是普通百姓也会引发这一终极问题的追问。卡西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认识到文化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,是人的创造场,而人无时无刻不在文化活动中塑造自己,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。达成这一统一的桥梁就是人类特有的“符号”。他说:“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……”。说得通俗些,人被一定的文化影响改造,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造就文化。
这就不得不说到我们从事的工作——教育。如果我们认同卡西尔的说法,那么,我们的工作就是用文化影响学生,改造学生,同时让学生经过我们的工作又去影响和改造更多的人。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掷地有声的那句话:“今天的学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,广大教师就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”。
那么,如何去做好这项工作呢?我想,我们大家一起去思考并践行以下三个命题:我们面对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“符号特性”?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“符号表达”?我们如何引导甚至是引领学生的这种需要?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,使命意识,需要有真诚的关爱,更需要有不断精进的学识。
回答好、完成好这三个命题的过程,就是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“创作”过程,这或许比任何一项课题都来得重要。这是我们大家共写的一本书,书名就叫《树人论》。